- 全國政協(xié)召開遠程協(xié)商會 廣西設(shè)分會場 孫大偉出席
- 孫大偉在設(shè)區(qū)市政協(xié)主席座談會上強調(diào) 全面提升政協(xié)履職效能 更好服務(wù)我區(qū)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
- 自治區(qū)政協(xié)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2024年第9次專題學習進行集中研討
- 徐紹川在助力廣西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座談會上強調(diào) 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廣西篇章貢獻新的智慧和力量
- 費志榮率隊赴梧州市開展政協(xié)委員聯(lián)動協(xié)商時提出 持續(xù)為推進工業(yè)園區(qū)科創(chuàng)平臺建設(shè)獻計出力
- 錢學明在全區(qū)政協(xié)“產(chǎn)業(yè)振興 委員行動”工作經(jīng)驗交流會上提出 深化拓展委員行動 聯(lián)動助推產(chǎn)業(yè)振興
一
戰(zhàn)國時期的《山海經(jīng)·大荒南經(jīng)》中記載:“大荒之中,有不庭之山,,榮水窮焉,。有人三身,帝俊妻娥皇,,生此三身之國,,姚姓,黍食,,使四鳥,。有淵四方,四隅皆送,,北屬黑水,,南屬大荒。北旁名曰少和之淵,,南旁名曰從淵,,舜之所浴也?!?/p>
據(jù)可考資料記載,,榮水,即容水,,即今北流河,。北流河流到藤縣掛榜嶺山腳下就到了盡頭,然后匯入西江,。從古到今,,藤縣人崇尚佛學,此地又有“小天竺”之稱,,那么此地確是三身人(信奉佛法的人)生活的地方無疑,。舜帝出生時,,有鳳凰投入其母懷抱,也就是說舜帝是百鳥之首,,所以他的子孫也能馴化驅(qū)使四鳥,,而藤縣人一直都把鳳凰當作神來膜拜。因此,,《山海經(jīng)·大荒南經(jīng)》中記載的這座不庭山就是當今藤縣的掛榜嶺,,藤縣則是三身國的轄地。
在藤縣,,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,,說舜帝即位后,勵精圖治,、體恤民情,,經(jīng)常到民間考察。有一年,,西江洪水泛濫,,藤州的良田被淹,民不聊生,。舜帝便帶領(lǐng)臣民,,登臨不庭山,觀察水位和苦思治水良方,。舜帝站在不庭山上,,看到江水被一座大山擋住了去路,那洪水翻滾著,,濁浪滔天,,直往榮水里倒灌。舜帝拿來一條趕山鞭,,對著那座大山仰天長嘆:“山神啊,,你擋住江水的去路,害我鄉(xiāng)親,,如何饒你,?”說著揮起一鞭向那座山打去,瞬間把那座山移到北邊,。霎時,,江水通暢,良田重現(xiàn),,萬民歡呼,。
當然,這只是民間傳說,,但從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中可以尋到舜帝到過藤州的蛛絲馬跡,?!妒酚洝の宓郾炯o》中記載:“(舜)踐帝位三十九年,南巡狩,,崩于蒼梧之野,。”而藤州在古時,,隸屬蒼梧郡,。
舜帝南巡到了藤州,也在古人的詩詞中得到了印證,。北宋紹圣四年(1097年),,蘇軾被貶海南時在藤州與被貶雷州的蘇轍相會,曾作了一首詩,,全詩如下,。
吾謫海南,子由雷州,,被命即行,,了不相知,至梧,,乃聞尚在藤也,旦夕當追及,,作此詩示之:
九嶷聯(lián)綿屬衡湘,,蒼梧獨在天一方。
孤城吹角煙樹里,,落日未盡江蒼茫,。
幽人拊枕坐嘆息,我行忽至舜所藏,。
江邊父老能說子,,白須紅頰如君長。
莫嫌瓊雷隔云海,,圣恩尚許遙相望,。
平生學道真實意,豈與窮達俱存亡,。
天其以我為箕子,,要使此意留要荒。
他年誰作輿地志,,海南萬古真吾鄉(xiāng),。
其中一句“我行忽至舜所藏”意思就是我也到了舜帝到過的地方,所以,,不管是從民間傳說來看,,還是從蘇東坡到藤州留下的詩作來看,,都留存著舜帝的足跡落在藤州大地上的印記。
二
“我見青山多嫵媚,,料青山見我應(yīng)如是,。”藤縣掛榜嶺是一座嫵媚的青山,,它像一個風姿綽約的女子,,眼角含笑,不蔓不枝,,媚而不妖,,帶著詩意,帶著清幽,,帶著雅致,,靜靜地傲立在藤縣河東一隅,默守時光,。
掛榜嶺風光秀美,,景色宜人。嶺上蒼松挺拔,,芳草青翠,,山花爛漫,是人們茶余飯后的好去處,。掛榜嶺風光秀美,,令人迷醉,不但迷倒今人,,也曾迷倒古人,。明朝第一奇才解縉,在永樂五年(1407年)二月被貶廣西,,任廣西布政使參議,。他往交趾過藤縣時,看到藤縣景色秀麗,,遂寓居于藤城水月巖,,一有空就行山走水,尋訪名勝古跡,。有一次,,他登臨掛榜嶺,看到山下的藤城內(nèi)外風光旖旎,,令人嘆絕,,當即吟七律詩《藤州即事》一首:
繡水東流合郁江,古藤城郭鎮(zhèn)南邦,。
山云橋渡飛虹并,,江月樓空乳燕雙,。
晴日鶯花紅帳錦,春風煙樹碧油幢,。
吹簫喚起蛟龍舞,,金鴨焚香倒玉缸。
掛榜嶺不但風景令人迷戀,,名字的來歷也讓人為之嘆止,。
每次沿著掛榜嶺的登山臺階拾級而上時,置身于煙光草色中,,聽著松濤陣陣,、鳥雀和鳴,腦海中總會蹦出《女狀元》第四出中的這一句:“我鳳羽孩兒,,見應(yīng)試科,,明日該掛榜了?!毙睦锵胫闹械倪@個句子與掛榜嶺的名字很是應(yīng)景,。
時間回溯到唐貞觀七年(633年)的春天,京城長安,,小桃初放,,細柳籠煙,風拂竹瑟,,月映梨白,,一片明媚的春光。但是,,雖然春光迷離,卻鮮少有人用心去欣賞,,因為人們都忙著關(guān)注一件事,,那就是看看今科進士會有誰?
李堯臣心情忐忑,,懷著不安和期待,,夾在一眾學子之中,眼睛在榜上逡巡,?!袄顖虺迹僦葭喗蛉?。新科進士第……”名字躍入眼簾,,李堯臣不禁濕了眼眶,十年寒窗苦讀,,終于獲得了回報,。李堯臣成為了廣西考中的第一位進士,,消息傳到他的家鄉(xiāng),人們奔走相告:我們藤州也有進士啦,。唐時的藤州,,與中原相比還是一片文化濕地,竟然孕育出一位進士,,是多么難得,,又是多么可貴!
“朝為田舍郎,,暮登天子堂,。”在唐朝,,考進士科是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,、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。雖然進士及第后并不能立即授官,,還需要通過吏部的銓選,,但是因為“進士科”是眾多科目中最為難考的一科,而且錄取的人數(shù)少之又少,,所以這一科備受人們追捧,。李堯臣考中進士,不僅是廣西人的驕傲,,更是藤州人的驕傲,。當時的藤州官府,把李堯臣高中進士的榜文高高掛在藤州北流河東面的一座山頭上,,讓整個藤州城中的人遠遠都能看見,。于是,這座逶迤的大山便有了讓藤州人引以為傲的名字——掛榜嶺,。
從此以后,,每逢有藤州的學子考中狀元或進士,家鄉(xiāng)的人們都會把高中狀元或高中進士的榜文高高地掛在掛榜嶺上,,榜文隨風飄蕩,,遠遠看去,像極了一只只鳳凰棲在山崗上,。
三
據(jù)史料記載,,在實行科舉制度的年代,藤州共產(chǎn)了1名狀元,、32名進士,、233名舉人。而這名唯一的狀元,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,,他就是創(chuàng)造“三元及第”傳奇的馮京,。他不僅為藤州增添光彩,更是為掛榜嶺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,。也許,,是掛榜嶺的靈氣成就了馮京。
馮京,,字當世,,廣西藤州鐔津人,小時在藤縣縣學讀書,。他從小就穎悟絕倫,,敏而好學。他的志向遠大,,立志要成為一個杰出的人,。當他了解到廣西第一位進士李堯臣是一位勤奮好學的人,遂以其為榜樣,,并立下志向要成為廣西第一位“三元及第”的狀元,。每日讀書稍有倦怠時,馮京便會跑到掛榜嶺上,,指著遠處浩浩西江水質(zhì)問自己:難道你就不想像江水一樣,,奔向更遠的遠方?難道你就這樣碌碌無為,,虛度光陰,?難道你想平庸一生?你對得起父母,,對得起藤州這靈秀的山水嗎,?
馮京一直都這樣鞭策自己?;侍觳回撚行娜?,北宋皇祐元年(1049年),馮京在鄉(xiāng)試,、禮闈、廷對中都取得了第一名,,連中三元,。在中國古代,從實行科舉制度到廢除科舉,,能夠“三元及第”的學子可謂少之又少,,簡直是鳳毛麟角,全國“三元及第”的也僅僅只有13人,。如今,,藤州也有“三元”,,如何能平靜?當官府把馮京“三元及第”的榜文掛到掛榜嶺上,,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,,登臨掛榜嶺,瞻仰狀元的風采,,沾一沾狀元的靈氣和才華,。而更多的人是想探個究竟:藤州是一個什么樣充滿靈氣的地方,才會孕育出這樣的才子,?
因為馮京創(chuàng)造了“三元及第”的傳奇,,也因為他后來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成就,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人物,,所以歷代官民都爭相傳頌他,,而家鄉(xiāng)的群眾則把他父親馮式的墓葬親切地稱為“馮京山”。
馮式的墓葬坐落在藤縣城東掛榜嶺不遠處的勝西村,。馮氏的后裔為了紀念馮京,,在馮式墓旁建有“三元亭”。亭子中分別有國民黨名人李宗仁,、白崇禧,、石化龍等人撰寫的對聯(lián)。時至今日,,不但馮氏子孫年年來此祭拜,,很多游客也慕名前來“三元亭”參觀瞻仰狀元遺風。
歷來,,關(guān)于馮京的家鄉(xiāng),,眾人爭議頗大,有說是湖北人,,有說是宜州人,,有說是藤縣人。清嘉慶版《藤縣志》中記載:按京父壯游江湖,,京待焉,,寓宜州,游學湖湘,,作精舍于咸寧,,又客江夏?!斗捷泟儆[》諸編因以稱宜州人,、江夏人、咸寧人、郢州人,,皆無定說,。至宋藤州守李萬刻碑明金文仲跋、僉憲富禮州跋,,皆曰藤人,。且憲副華亭馮時可曾移檄于邑,以文簡為藤人,,譜載公居連理塘,,右斯可為藤人之確據(jù)矣。
從上面這段文字中得知,,馮京乃藤縣人,。另有馮京的墓志銘中銘刻著“馮氏舊家河朔,五代之亂,,避地走宜藤間,。”也很明確地表明了他曾在藤縣定居,。
四
千年風采,,盡在藤州。作為掛榜嶺余脈的東山,,與掛榜嶺一衣帶水,,它的前面是滔滔西江,左面是繡江(即北流河),。西江水面開闊,,大氣磅礴;繡江溫婉嫻靜,,不急不躁,。它們在東山的腳下交匯東流,流淌了時光,,孕育了東山的故事,。
遙想當年,馮京連中三元,,可謂“春風得意馬蹄疾,,一日看盡長安花?!痹诘强坪?,馮京首先想到的,就是回藤州祭拜先祖,。
然而來到繡江渡口,遇到江水暴漲,濁浪滔滔,,無人擺渡,。馮京非常著急,因為他的父親馮式就葬在繡江對面的城東勝西村,,要到對面去祭拜父親必須渡江,。可是江水暴漲,,誰也不肯擺渡,。經(jīng)過多方尋找,他終于在水月閣找到了一名愿意擺渡的船工,。但好事多磨,,船工一來到渡口邊,看到江水咆哮,,水流湍急,,說什么也不肯渡。馮京再三懇求,。船工見馮京心志堅定,,自己無法說服,只好心生一計,,說如果你把一錠金子拋入江水中,,金子浮在水面上的話我就渡你過去。馮京為了過江,,二話不說,,隨即就把一錠金子拋入水中,沒想到金子恰巧被水面上的雜物托住,,沒有下沉,。船工暗暗稱奇,不敢食言,,遂將馮京渡到河水對岸,。馮京祭祖完畢后也感念此奇異之事,便命人在東山建亭紀念,,賜名曰“浮金堂”,,至明朝重建時才改名為“浮金亭”。而繡江渡口也因此事被人們稱為“浮金渡”,。
“江月夜夜好,,山云朝朝新?!弊x著蘇軾的《浮金堂戲作》,,讓我不禁回想起900多年前的那個夜晚,,藤縣東山上,清風霽月,,云影淺淡,;浮金堂外,竹木扶疏,,月色如水,;浮金堂里,一壺酒,,幾個人,,道盡浮沉人生幾多事?是的,,這正是遇赦北歸的蘇軾與藤州太守徐疇在此相聚,,陪在他們身旁的,是他們各自的兒子,。
人生諸多際遇,,幾番浮沉,幾番起伏,,都化作繁華后落寞的心酸一笑,。這夜相聚,蘇軾心里是高興的,,往日的種種磨難,,在此時只不過是過眼云煙,所須珍惜的,,是與徐太守的這份珍貴情誼,。憶起那年他倆一起在錢塘江春游尚還年少,如今,,兩人都白發(fā)滿鬢,,只是徐使君的酒還如當年那樣醇。這夜,,這位曠世奇才與太守飲至盡興,,在颯颯秋風里,就著一輪明月,,將半生的豁達,,一世的溫情,一并付與東山,,付與浮金亭,。蘇軾有感而發(fā),揮筆而就,,寫下一首《徐元用使君與其子端常邀仆與小兒過同游東山浮金堂,,戲作此詩》,。全詩如下:
昔與徐使君,共賞錢塘春,。
愛此小天竺,,時來中圣人。
松如遷客老,,酒似使君醇。
系舟藤城下,,弄月鐔江濱,。
江月夜夜好,山云朝朝新,。
使君有令子,,真是石麒麟。
我子乃散材,,有如木輪囷,。
二老白接 ,兩郎烏角巾,。
醉臥松下石,,扶歸江上津。
浮橋半沒水,,揭此碧鱗鱗,。
后來,后人為了紀念蘇軾到過藤州,,在藤城北流河東岸的東山小阜上建亭紀念,,俗稱東坡亭,又叫訪蘇亭,?;蛟S,是蘇軾成就了藤縣東山,,成就了東坡亭,。千百年來,多少人在這里駐足,,多少人在這兒流連,,人們慕名而來,只為了探尋蘇大學士的足跡,,感受他所遺留下來的文化氣息,。
又或許,是秦觀的一縷清魂成就了藤縣東山,。和蘇軾遇赦的同年,,秦觀也獲赦北歸,。他雖然多次被貶,仕途坎坷,,身心俱疲,。但當他從貶地雷州北還到藤州時,對這的山水亦迷戀不已,,每日與眾人游山玩水,,怡然自樂。一日,,他與往日一樣,,與眾人相聚在繡江邊的光華亭,吟詩佐飲,。適逢一場雨水過后,,光華亭旁的小路邊野花爭艷,古藤盤旋,,時有鳥語唧啾,,恍如春天來臨。天空中,,云彩變幻莫測,,宛若游龍。
秦觀坐在亭中,,醉意朦朧,,眼前的景色,似曾相識,。不正是幾年前自己所作的《好事近·夢中作》那篇闕詞里的景色么,?于是興致勃勃地吟誦起來:
春路雨添花,花動一山春色,。
行到小溪深處,,有黃鸝千百。
飛云當面化龍蛇,,夭矯轉(zhuǎn)空碧,。
醉臥古藤陰下,了不知南北,。
話音剛落地,,眾人皆齊聲叫好。稍過片刻,,秦觀感到口渴,,便叫人用玉杯取來泉水。正欲飲時,,看到杯中自己的倒影滿頭白發(fā),、容貌滄桑,,一時傷感襲來,但一想風雨過后見彩虹,,不禁愁眉開展,、面帶微笑,悠悠西去,,時年52歲,。從此,“醉臥古藤陰下,,了不知南北”的詞句,,成了秦觀客死藤州的讖語。
昔日秦觀在被貶途中結(jié)識的湘女紅顏知己,,得知他在藤州離世,竟不辭勞苦地從湖南趕到藤州,,撫摸著他的棺木,,悲慟不已,忽然大叫一聲,,隨著心愛的詞人而去,。眾人被湘女的癡情所感動,遂將她葬在光華亭對面的東山,,稱為“義女墓”,。多年以來,許多人,、許多游客,,是沖著秦觀與湘女的愛情而來。
抑或者,,是寺廟成就了東山,。因為古藤州有眾多寺廟,所以又有“嶺南小天竺”之稱,。古藤州東山上,,廟宇林立,有通善寺,、廣法寺等,。據(jù)說,廣法寺創(chuàng)建于東漢漢和帝永元年間,,曾與廣東省的天池寺,、南華寺、光孝寺并稱為“嶺南四大名寺”,,毀于明成化二年(1466年)?,F(xiàn)僅留存被荒草掩埋的“佰音林”古碑及古井,、放生池等殘跡。且不去追究這座曾經(jīng)聲名在外的寺殿因何而毀,,但據(jù)記載,,唐朝僧人鑒真大師曾在東山通善寺講學,北宋高僧契嵩大師曾在廣法寺落發(fā)為沙彌,。
眾所周知,,唐朝和尚鑒真曾6次東渡日本。第五次,,鑒真再次東渡失敗,,在此次返程時途經(jīng)藤州,曾經(jīng)停留在通善寺1個多月,,講律受戒,,給人治病,廣結(jié)善緣,。鑒真此舉受到僧俗人士的頂禮膜拜和地方官員的熱情接待,。一時之間,東山上,,梵音裊裊,。
時光悠悠,鑒真到藤州東山講學200多年后,,藤州鐔津?qū)庯L鄉(xiāng)誕生了一位名震朝野的佛學大師——契嵩,。契嵩沒出家之前叫仲靈,為了遵從他父親的遺愿,,在廣法寺落發(fā)為沙彌,,法號契嵩。他精修佛學,,嚴守戒律,。19歲時,為了學到更多知識,,立下了“游歷各方,,遍求名師”的遠大志向。
北宋嘉祐六年(1061年),,契嵩攜帶自編的儒學,、佛教二者相容的書籍到京城開封游說,并寫下了一封洋洋灑灑的萬言《上皇帝書》,,請求皇帝力救佛教,。宋仁宗得到契嵩的文章和《上皇帝書》,閱后大為贊嘆,于是傳令宰相韓琦和參知政事歐陽修等人探經(jīng)取證,。他們二人讀了契嵩的文章后,,也覺得契嵩的佛儒二學相容的論述精湛,令人折服,,對契嵩十分佩服,。于是,在他們的力薦下,,仁宗下詔“傳法院”將契嵩所著的《禪宗定祖圖》《傳法正宗記》《傳法正宗論》三書合稱《嘉祐集》,,和《輔教篇》一起,編入國家圖書館收藏,,并褒賜契嵩紫方袍和“明教大師”稱號,。一時間契嵩名聲大震,轟動朝野,。
五
悠悠上下五千年,,藤州有說之不盡的故事,掛榜嶺也有說之不盡的傳奇,。是藤州靈秀的山水,,造就了掛榜嶺山脈的深厚文化底蘊,它像一只正在羽化的鳳凰,,靜靜地伏在藤州大地上。多年以后,,我從勝西村出發(fā),,沿著狀元留下的足跡,一路向南,,緩步登臨掛榜嶺,,坐在松蔭下,眺望著東山,,心里想著那些年的歲月物事,,都是那樣真實。仿佛舜帝還在掛榜嶺上指點江山,;仿佛那年狀元進士的榜文還在飄揚著,,狀元和進士也還留在這里談古論今、吟詩作對,;仿佛廣法寺里的晨鐘暮鼓,、梵音還在耳畔回蕩,鑒真的講學聲還在響徹整個藤州,;仿佛蘇軾還在,、秦觀還在、契嵩還在……這中間的幾千年流光,仿佛只是昨天,。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