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全國政協(xié)召開遠程協(xié)商會 廣西設(shè)分會場 孫大偉出席
- 孫大偉在設(shè)區(qū)市政協(xié)主席座談會上強調(diào) 全面提升政協(xié)履職效能 更好服務我區(qū)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
- 自治區(qū)政協(xié)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2024年第9次專題學習進行集中研討
- 徐紹川在助力廣西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座談會上強調(diào) 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廣西篇章貢獻新的智慧和力量
- 費志榮率隊赴梧州市開展政協(xié)委員聯(lián)動協(xié)商時提出 持續(xù)為推進工業(yè)園區(qū)科創(chuàng)平臺建設(shè)獻計出力
- 錢學明在全區(qū)政協(xié)“產(chǎn)業(yè)振興 委員行動”工作經(jīng)驗交流會上提出 深化拓展委員行動 聯(lián)動助推產(chǎn)業(yè)振興
面條和米粉都是線狀淀粉類食物,,不同的是,,面條是用小麥磨制的,,米粉則是用大米磨粉,、濾漿制作,。北方人說“下面條”,,南方人尤其桂林人喜說“上米粉”,。而這米粉與面條的事情,,絕不是一南一北這么簡單,,二者有著源遠流長的關(guān)系,。
米粉與面條制作同出一轍
先前, 米粉不叫米粉,, 而是叫“南方米面”,。面條在宋朝以前也不叫面條,而是叫“不托”“索餅”等,。宋代以前,,面食皆稱“餅”,如餃子叫“湯餅”,,餛飩叫“煮餅”,,饅頭叫“蒸餅”“炊餅”??谷諔?zhàn)爭以前,,桂林人把米粉叫作“米面”。直到1944年,,大批抗戰(zhàn)文化人云集桂林,,這才有了“米粉”的叫法。
米粉的制作技術(shù)是北方人帶來的,。桂林人多是北方移民的后代,,對面條有天然的懷念。所以,,如今的桂林人喜歡說“上米粉”,。北為上方,往北說“北上”,往南說“南下”,。舊時,,皇城均在北方,從北方來的常常是天子腳下的人,,所以有“上賓”之說,。
3000多年前,西北的先民曾用小米制作出了一種名叫“亂積”的食物,,意思是說一鍋榨出來的線狀條狀食物堆在一起,,很凌亂。有人考證說,,這就是最早的米粉,。由于口感不好,趕不上小麥面粉做出的面條,,于是慢慢地就沒人吃了,。
為什么后來又有了大米制作的線狀條狀食物?傳說秦朝時,,屠睢率50萬大軍平定嶺南百越之地,,久攻不下。其中原因首推兩條:一是由于南嶺阻隔,,糧草運輸困難;二是北方士兵水土不服,,思鄉(xiāng)情緒濃重,。于是,秦始皇責令史祿開鑿靈渠,,溝通湘江,、漓江,解決糧草和兵源的運輸問題,。公元前218年,,三五萬人就聚集在了湘江上游的海洋河畔。西北人都是吃面食長大的,,那時遠離故土,,小麥很難運輸過來。人要吃飯,,那只能就地征糧,。
嶺南之地盛產(chǎn)大米。傳說,,為了把大米變成像面條一樣讓將士們接受,,史祿把這個任務交給軍中伙夫們。有經(jīng)驗的伙夫說,,小米能夠做成米線,,大米也能,。于是,伙夫們根據(jù)西北饸面的制作原理,,先把大米泡脹,,磨成米漿,濾干水后,,揉成粉團,。他們把粉團蒸得半生熟,拿到臼里杵舂一陣,,榨出粉條,,最后丟到開水鍋里煮熟,食之,。大米通過濾漿和舂榨,,那線狀食物更有筋力。傳說,,從二樓懸吊一根桂林米粉,,拖地也不會斷。當?shù)赜猩礁柽@么唱:
一根米粉細又長,,白白嫩嫩暖心頭,,一頭搭在象山頂,一頭連在桃花江,。
秦統(tǒng)一嶺南百越地區(qū)后,,設(shè)南海郡,、桂林郡,、象郡。任囂,、趙佗采取“和輯百越”的民族政策,,并上書秦始皇要求從中原遷居50萬居民至嶺南。西漢元鼎六年(前111年) 設(shè)始安縣(桂林城前身),,從此,,大量北方移民陡遷到桂林。歷朝歷代,,先后有諸葛亮,、韓信、陶淵明,、周敦頤,、李世民、趙匡胤等名人后裔,均移居桂林,。他們來到桂林,,也都把米粉叫作米面。
其實,,面條的制作技術(shù),,很早就從黃河流域傳開了。長江流域的先民們用大米磨粉,,用肉湯稀和,,這時的米粉叫“粲”。秦漢時期,,米粉制作工藝有了新的改進,。這時候的米粉,改名叫“糒”?,F(xiàn)代漢語把“糒”解釋為干飯,。漢崔湜在《四民月令》里說:“五月多造糒,以供出入之行,?!备娠埵乾F(xiàn)和現(xiàn)吃,屬于即食型快餐,。在南方,,有什么辦法能讓食物長久存放,同時又方便攜帶方便食用呢,?那就是大米粉,。所以“糒”就是干米粉。到了唐宋,,工藝再次改進。因為攜帶一包磨碎磨細的大米粉出門也不是很方便,,于是人們就通過壓榨的辦法制作出一根根“干繩子”,,這就是“米纜”。這個名字很形象,,且比“亂積”好聽,,沒有一個“亂”字,吉利,。到了元朝,,米粉叫“米糷”。到了明清,,米粉叫“米線”,。從外形上看,應該是更加細小了,想來是制作工藝得到了提高,。直到明嘉靖九年(1530年),,黃佐的《泰泉鄉(xiāng)禮》在桂林刊印,收錄“米粉”二字,。在中國食譜文獻里,,這是目前為止我們能夠找到關(guān)于“米粉”的最早記錄。
桂林米粉講究“拌”
有人曾估計,,如今,,全國桂林米粉的市場有近10億元的份額。單是北京,,桂林米粉店就有1000多家,。廣州是桂林米粉走出去最早的地方,如今在廣州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桂林米粉店,。在廣州,,桂林米粉店大約有3000家。還有桂林米粉全國連鎖店,。
米粉本身淡而無味,,桂林米粉得以風行全國,最為關(guān)鍵的便是一勺鹵水,。桂林米粉的鹵水,,一般情況下都是用10多種香料坐鍋,加入新鮮牛骨,、豬骨,、牛肉、下水,,還有花雕酒,、甘草、冰糖等配料,,配以武火文火熬制,,整個過程需要10多個小時,很講究,。精心熬制的鹵水香氣撲鼻,、味道純美、營養(yǎng)豐富,,與粉絲拌和,,佐以油炸花生或蒜末、蔥花,、香菜,、辣椒,,味道真是好極了。有人說,,早晨一碗粉,, 中午打嗝還 “口吐蘭香”, 余味悠長,。
桂林米粉的鹵水,,其工藝也不盡相同,各家各異,,鹵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,,米粉的風味也不同,但總的來說,,鹵水都香味濃郁,。
為什么桂林米粉的鹵水會獨具一格?據(jù)說這還得從2300多年前講起——
靈渠工地上,,米線制作成功了,,秦軍軍士們吃飯的時候就有了“嗦”的感覺,一時間濃重的思鄉(xiāng)情緒得到了撫慰,??伤敛环€是沒能解決,以至于大量的士兵病倒,,嚴重影響了靈渠的開挖進度,。這也是一件令史祿頭疼的事情。于是,,軍中郎中訪問當?shù)乩限r(nóng),。老農(nóng)推薦了羅漢果、草果,、茴香,、花椒、陳皮,、檳榔,、桂皮、丁香,、桂枝,、胡椒,、香葉,、甘草、沙姜,、八角等,,軍中郎中將這些草藥采集起來,,熬成藥湯,讓將士們服用,。這些全是治療脘腹疼痛,、消化不良、上吐下瀉等疾病的草藥,,很快就解決了水土不服的問題,。由于施工緊張,一個士兵將藥湯與米線混合在一起,,三口兩口就扒完了,。沒想到,這味道還真不錯,。很快,,幾萬名開挖靈渠的軍士們也都這樣吃了。傳說這就是桂林米粉鹵水的雛形,。如今,,桂林米粉的鹵水風味獨特,那是經(jīng)過歷代師傅改進,、加工而成的,。
吃桂林米粉,講究一個“拌”字,,也就是用筷子將粉絲與鹵水拌勻,,讓鹵水滲透到粉絲里邊。拌和米粉是一門功夫,。對于拌粉,,老桂林的操作都很順溜。桂林人常說,,“拌粉一分鐘,,吃粉三十秒?!币驗榘韬椭?,溫度適合入口,味道均勻,。
在桂林,,米粉大體上有兩種吃法:喜歡濃郁的人,一般是干撈,。拿到米粉,,他們會加入喜歡的配料,如蒜泥,、蔥花,、辣椒,、酸辣豆角等,充分攪拌,,拌到米粉充分吸收鹵汁,,這才吃。喜歡清淡口味的人,,一般會加湯,。一碗米粉加入精心熬制的骨湯,鮮甜,!
老桂林喜歡把一碗米粉比喻成一副象棋,。他們說,米粉是“將”是“帥”,,鹵水香油是“士”,,鹵牛肉鍋燒是“象”,酸豆角酸蘿卜黃豆是“車”“馬”“炮”,,蔥花辣椒就是“兵”,。一副象棋少了一顆就沒辦法開始,一碗米粉少了一種配料也會不好吃,。所以,,老桂林喜歡講“米粉拌均謂之和”,也有和氣生財?shù)囊馑肌?/p>
可以說,,米粉是祖國統(tǒng)一,、民族融合的產(chǎn)物,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化身,??谷諔?zhàn)爭全面爆發(fā)后,桂林人口一下就從六七萬暴漲到五六十萬,。那么多的人,,都要吃飯,吃什么,?快餐米粉因此大行其道,。米粉這個詞,也就由當時的抗戰(zhàn)文化人叫開了,?!?/p>
馬肉米粉,是桂林米粉的一個特色品牌,。東北,、西北人多喜歡牛肉、羊肉,,而東南沿海一帶多喜歡海鮮,,南方人也是多以豬肉為主。而桂林的米粉,,卻是以馬肉為主要配菜,,這又是為什么?我想,,這應該是為了調(diào)和眾人口味吧,,馬肉不會冒犯了任何民族飲食禁忌。
秦人飲食文化在桂北留存
秦軍有“圍鼎而食”的習慣,。為了讓將士們緩解思鄉(xiāng)情緒,,伙夫們最先是用牛角鉆孔,吊在鼎上,。他們把米漿倒入牛角,,讓米漿從小孔流入滾水的大鼎里,然后煮熟,。這就是最早的米粉,。如今,在桂林的興安,、全州,、灌陽等地還十分流行火鍋,這應該是秦軍“圍鼎而食”習慣的繼承和演變,。在電磁爐,、高壓鍋、電飯鍋等現(xiàn)代炊具普及之前,,桂林周邊農(nóng)村使用的都是生鐵鑄造的鐵鍋,。那里的人們都是把生鐵鍋稱之為“鼎鍋”。按照相關(guān)資料的解釋,,鼎鍋就是有足的煮器,。全州人煮姜茶的鐵鍋有高耳有寬口但沒有蓋,據(jù)說那就是當年秦軍用的“鼎”,。當然,,為了省柴為了加快煮食速度,后來很多鼎鍋加了鐵蓋,,但全州很多人在煮姜茶的時候,,一直還保留著不蓋鍋蓋的習俗。小時候,,在我的桂北山區(qū)老家,,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“三腳”。所謂的“三腳”也是生鐵鑄成,,一個圓圈外加三只腳,。在廚房里,,鼎鍋放置在土灶臺上,沒有“腳”,。過年過節(jié)要打火鍋了,,人們就會在屋子里生火,架上“三腳”,,然后將 “鼎鍋” 架上,, 這就是 “三足鼎立” ……我想,這應該也是秦軍“圍鼎而食”的遺風,。
秦文化在桂北地區(qū)影響廣泛,。
靈渠是世界文明發(fā)展史上最早的人工運河。靈渠的開鑿,,連接了湘江,、漓江,溝通了長江,、珠江兩大水系,,促成了中原南向出海通道的形成。
桂北人愛吃辣椒,,這一點應該也是秦軍遺風,。全州的紅油米粉十分有名。全州人說,,要是得了感冒,,吃一碗紅油米粉,辣出一身大汗,,感冒立馬就好了,。全州有“三辣”,即辣椒,、大蒜和生姜,。當年,秦軍初來乍到,,水土不服,,很多人患上了“脘腹脹滿”的毛病,上吐下瀉,,減員嚴重,。軍中郎中讓將士們喝紫蘇湯喝姜茶,病很快就好了,。大蒜滅菌,,生姜、辣椒行氣活血,對身體有益,。從那以后,,嗜辣的習慣在桂北流傳下來。
關(guān)中人喜歡烹茶,。王褒《僮約》有言:“烹茶盡具,。”秦軍來到桂北,,水土不服,遇上疾病,,于是就喝姜茶,。據(jù)傳,秦軍是將泡濕的茶葉與生姜,、大蒜搗爛,,加水用大鼎煮沸,然后加入紫蘇,、蔥花等,,趁熱喝了。如今,,桂北人愛喝油茶和姜茶,,都要放生姜和大蒜,特別是灌陽人,,打油茶還要放辣椒等,,大概緣由于此。
在關(guān)中飯館,,我們隨處可以看到這樣一幅場景:一進店坐下,,食客們都是一個勁地剝大蒜,直到剝了一大堆擺在桌上方才罷手,。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端上來,,他們總是先將幾勺紅艷艷的油潑辣子澆上去,攪上幾攪,,然后才甩開膀子吃起來,。他們總是一口大蒜一口面,吃得滿頭大汗,、酣暢淋漓,!桂林的米粉店里,配料臺上也總是為食客們備下大蒜,。許多老桂林吃鹵菜粉,,他們總是不會忘記交代師傅:給我拍幾顆大蒜。
大蒜,原產(chǎn)中亞,、西亞,,秦人最早引入。南方人本來是不吃蒜的,,但吃鹵菜粉就一定要放幾顆,,這是典型的西北飲食習慣。
如今不少的桂林米粉店裝修得很豪華,,有空調(diào)有卡座,。而舊時桂林人吃米粉,基本上都是蹲在街邊,,無論是官家還是客商,,無論是車夫農(nóng)夫還是富家小姐,莫不如此,。這也是秦漢遺風,。秦漢時期,人們是不坐的,。那時候的家具,,只有“幾”沒有桌椅,人們交談,、吃飯都是跪在席子上,,或者蹲著。
在桂林,,如今還可以看到“擔擔粉”,。所謂擔擔粉,就是賣米粉的人穿著木板鞋挑著擔子沿街叫賣米粉,。一說,,擔擔粉起源秦軍。留守桂林的秦軍以及后來遷徙南來的秦人,,為了謀求生活,,一些人就開始以賣米粉為生。在街上,,他們沒有房屋沒有鋪子,,只能挑著擔子賣。他們穿的木板鞋,,是春秋戰(zhàn)國時“屐”的一種,。
可以說,在古老的三百六十行中,,除了鏢局直接與武術(shù)有關(guān)外,,幾乎沒有哪一個行業(yè)與武術(shù)有關(guān),但在桂林,仍有賣擔擔米粉的小販保留著練武的習慣,。為了對付白吃白喝的流氓爛仔,,賣擔擔粉的人大多拳腳了得。他們的功夫主要有“海底撈絲”,,他們的“兵器”有雨傘,、蒲扇、水瓢和筷子,。據(jù)小販們說,,雨傘打爛了,擔子可以停在大樹下,、屋檐下,;扇子打爛了,他們可以用嘴巴來吹火,;水瓢打爛了,,他們可以拿碗來代替,;筷子打沒了,,他們可以折樹枝來代替……最后,他們還有扁擔,。祖上遺訓,,不能用菜刀打架。因為秦朝的法律很嚴,,菜刀是兵器,。用兵器打架,罪加一等,。
一碗米粉,,細細端詳品味,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南北文化交融的痕跡,。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