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黃俊華深入賀州開展重點提案督辦調研時提出 加強南嶺文化生態(tài)保護區(qū)建設 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
- 彭健銘率隊赴安徽省,、山西省考察學習
- 錢學明赴南寧、欽州,、貴港調研時提出 科學規(guī)劃運河產業(yè)布局 打造廣西發(fā)展新增長極
- 何辛幸出席自治區(qū)政協(xié)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暨全區(qū)政協(xié)社會和法制工作經驗交流會
- 2025年“中國書畫名家壯美廣西采風行”活動舉行
- 自治區(qū)政協(xié)機關召開2025年黨的建設,、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暨2024年度黨支部書記述職評議會議
今年已經90歲高齡的呂遠,,是享譽海內外的老一輩作曲家。年紀稍長一些的人也許都聽過《克拉瑪依之歌》《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》《八月十五月兒明》《泉水叮咚響》《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》《牡丹之歌》《一個美麗的傳說》等樂壇上久唱不衰,、膾炙人口的歌曲,,這些歌的詞或曲正是出自呂遠筆下。伴隨著1949年共和國的成立,,70年間,,呂遠創(chuàng)作了千余首歌曲,約百部歌劇,、舞劇和影視片音樂,,發(fā)表過多部長詩和散文。
70年不懈耕耘
采訪呂遠之初,,一個問題始終在困惑著筆者,,這樣一位見證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音樂發(fā)展的老人,佳作無數,,他究竟有著怎樣傳奇的人生經歷,?直至走進呂遠的書房,充斥整個房間的高大書架和雜亂擺放是音樂書籍與資料,,仿佛一株古樹的年輪般,,似乎在暗示著筆者的猜測是正確的。然而意外的是,,呂遠平靜地用一句“我沒有太多故事”概括了自己的一生,。
但有人卻說,,呂遠像一臺不知疲倦的“永動機”,堅持在歌壇繼續(xù)耕耘著……
呂遠將近70年的音樂創(chuàng)作大體可分為3個主要階段:1963年前大都創(chuàng)作反映工農生活的作品,;1987年前大都創(chuàng)作反映部隊生活的作品,;1990年代后則為國際和平和公益事業(yè)創(chuàng)作了很多作品。從共和國成立至今,,歷經多個不同年代,,每個年代都有他創(chuàng)作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優(yōu)秀歌曲問世。
“烈士暮年,,壯心不已,。”在回首往昔與展望未來之間,,這位頭發(fā)已花白的長者毅然地選擇了后者,。“人的一生就這么多時間,,我不愿意閑著,,總喜歡做點事情?!庇谑俏覀円廊豢梢钥吹礁鑴 肚厥蓟逝c萬里長城》的排練現場,,呂遠跑前跑后的身影;依然可以看到為了“長城之春”中外友好作品音樂會可以繼續(xù)下去,,呂遠為外國藝術家譜寫新作的情景,;依然可以看到在北京普通社區(qū)口琴樂隊里,呂遠受聘為音樂顧問,、親臨指導的畫面……作曲家唐訶曾這樣評價呂遠:“我認識他幾十年了,,從來沒見他安靜地休息過,總是忙忙碌碌地跑來跑去,?!备璩夜m英則說:“他好像屁股底下冒火,到哪兒都呆不住,,只有夜深人靜時才能潛心創(chuàng)作,。”正是憑借堅定的信念,、嚴謹的態(tài)度和高度的責任感,,呂遠得到合作者尊敬的同時,也受到了觀眾的喜愛,,從沒有踏進“商業(yè)圈”一步的呂遠,,卻收獲了最富有的人生寶藏。用他的話說,,“我的創(chuàng)作不是為了賣錢,,而是以社會效益為目的,,讓人們得到鼓舞慰藉,,我很知足,。”
激情譜就《克拉瑪依之歌》
《克拉瑪依之歌》的創(chuàng)作很有一番戲劇性,。此前西方人一直認為中國是貧油國家,,然而,李四光堅信中國有石油,。果然,,中國在克拉瑪依找到了油田。消息公布后,,舉世震驚,。呂遠說,那時我們只聽說油田在克拉瑪依,,具體位置不知道,。于是他憑著一腔熱情和藝術沖動開始創(chuàng)作《克拉瑪依之歌》,又因為“反右運動”而中斷,。后來,,呂遠戴著“中右”分子的帽子下放到蘭州煉油廠“勞動鍛煉”。他知道了很多關于克拉瑪依的情況,。他戴著“中右”的帽子白天勞動,,夜里創(chuàng)作長詩及歌曲……長詩寫好后,他先寄給了吉林的《處女地》(后改名為《東北文學》),。3個月后,,呂遠因工作原因調回了北京。
回到北京,,他把這首歌交給了呂文科,,呂文科一邊試唱呂遠一邊修改,完成了這首歌的全部創(chuàng)作,。1958年,,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次播放后迅速紅遍了祖國的大地,人們第一次認識了呂遠,,也因為這首歌的魅力,,吸引了許多開拓者來到了新疆。
1985年春,,呂遠第一次踏上克拉瑪依的土地,,這一年,恰逢克拉瑪依油田勘探開發(fā)30周年,。面對天山腳下崛起的新城,,他驚嘆不已:一切是那么的新鮮,、一切都令他著迷流連。于是,,他再一次與呂文科合作,,滿懷激情又創(chuàng)作出了一首《克拉瑪依新歌》:
30年歲月/30年汗水/戈壁建成了石油基地/準噶爾盆地是一個寶庫/你是寶庫的金鑰匙/大西北是奔馳的駿馬/你就是那馬群里那金色的千里駒……
這一年,呂遠得到了油城人民的最高獎賞:成為克拉瑪依市第一位“榮譽市民”,。呂遠深情地說:我一生中獲得過不少證書和榮譽,,但這一榮譽是最珍貴的。當初,,我并沒有想到有一天克拉瑪依會出油并成為一座現代化城市,,是千千萬萬的克拉瑪依人創(chuàng)造了這一人間奇跡。
2008年9月,,是克拉瑪依市成立50周年,,呂遠飽含著一片深情厚誼,將自己珍藏的《克拉瑪依之歌》手稿,,鄭重地交到了克拉瑪依市市長徐衛(wèi)喜手中,。徐市長雙手捧著這發(fā)黃的手稿,向呂遠深情地鞠了一躬,。呂遠激動地說:這手稿,,應當屬于這里的石油人。是克拉瑪依人民為國爭光的豪邁氣概給了我創(chuàng)作的靈感……
“二呂”現象 見證合作與友誼
1959年,,呂遠心中沸騰著謳歌社會主義建設的激情,,創(chuàng)作出了《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》。寫這首歌時,,正是呂遠連年到各地采風,,飽吮民間音樂精髓的時期。他先后學習了京戲,、山東梆子,、河南豫劇、呂劇,、秦腔,,因此,創(chuàng)作起來游刃有余,。這首歌,,又是由男高音歌唱家呂文科擔任首唱。
有人問呂遠,,《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》這首歌是為呂文科量身定做的嗎,?對此,呂遠這樣回答:從認識呂文科到熟悉呂文科是有一個過程的,。一開始對他的音色,、音高,、音域和性格不是很熟悉,后來合作多了,,默契了,,我在寫曲時就有針對性,就揚長避短了,??梢哉f是量身定做吧,。
1954年,,一個偶然的一天,呂遠和呂文科在長春第一汽車廠工地上相遇相識,。那時呂遠剛調到中央建政文工團工作,,而呂文科也正在此團。一個時任創(chuàng)作員,,一個是獨唱演員,。或許,,冥冥中早就安排了此時讓“二呂”相遇,,昭示著“二呂”一寫一唱,唱遍神州,!
他們倆人的首度合作是《馬車夫之歌》,。為了唱好呂遠的歌,呂文科找呂遠學習東北民間音樂,,一句又一句地學唱二人轉,,終于找到了感覺。呂文科終于用歌聲塑造出汽車廠工地上拉沙工人的音樂形象,,且真實生動,。此后,呂文科又用歌聲將呂遠的《哪兒來了這么個老貨郎》演繹得活潑有趣,、親切自然,。一經傳唱,深受農民兄弟喜愛,,好評如潮,。幾首歌合作下來,呂遠和呂文科友誼日深,,竟成為“默契兄弟”,。倆人那時都還年輕,志趣相投,,一個寫歌一個唱,。一個不停地寫,,一個不停地唱?!镀钸B山的回聲》《在也門的晚霞中》《再見吧,,第八個故鄉(xiāng)(湛江)》等,就是那個時期他們合作與友誼的見證,。
1963年,,他們二人雙雙調到海軍工作。在部隊,,呂遠又寫出了《水兵最愛什么花》,。而呂文科又總能用歌聲詮釋出呂遠心中所想,情之所及,。這首歌受到總政治部的表彰,。
此后,倆人在軍中又合作了《水兵的光榮》《西沙,,可愛的家鄉(xiāng)》《木棉花開火樣紅》《飛翔吧海燕》《毛主席來到軍艦上》等膾炙人口的歌曲,。
每當回憶起和呂文科合作的最后日子,呂老的表情悲戚而低沉:“1997年秋天,,我赴日本東京進行文化交流活動,。記得那天是11月20日,我從東京往辦公室打電話,。聽到了戴濱給我的電話錄音:我剛剛聽到呂文科老師的消息,,呂遠老師,請你不要難過……我一下子懵了,,隱約感到了‘死’字,。我立刻打電話找到戴濱。戴濱告訴我,,文科老師已于11月16日19時21分去世了,。”猶如晴天霹靂,,為何頃刻之間人去樓空,?呂遠悲涼地呼喊著:如果二者必走其一,那本該是我,,而不是他呀,。
“文科去世的當年5月,我還請他去八達嶺演唱《八達嶺上望八方》,。他都67歲了,,用真聲迎風高歌。感動了許多外國友人和觀眾。此后不久,,我又請他唱長江組歌中的《舊時長江船家謠》,,由于我的疏忽,次日又讓他重新補錄,。沒想到,,這竟成為他的最后一首歌,也是和我合作的最后一首歌,?!眳芜h動情地說,“文科年輕時家里很窮,,但他勤奮自學聲樂,,自強不息,創(chuàng)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,。他為人質樸,、謙恭,善良正直,,藝德高尚。我們好得無話不談,。他是個穩(wěn)重的人,,而我比較直,所以經常挨整,?!母铩校31Wo我,,有時半夜里偷偷跑到我家暢談一番,。在克拉瑪依40周年市慶時,原本我和文科作為‘榮譽市民’要同去慶賀,,我們原定還要帶上一首新歌,,可后來我只能悲傷地孤身前往了……”
作曲寫詞 精品佳作迭出
談起音樂,呂遠始終不能忘懷父親對他的影響,。在呂遠的童年記憶里,,當時縣里很多店的牌匾都是父親的墨跡,他對文學的濃厚興趣和對歷史的認識也都來自父親,。讀小學期間,,父親為兄弟三人請了家教,專門教古文學和新文學,。呂遠后來創(chuàng)作的歌曲之所以能夠詞曲結合得那么貼切,,正是得益于他既譜曲又寫詞的造化。
中學時,呂遠在礦山學校學習采礦冶金,,一學就是三年,。值得慶幸的是,學校里除了礦物,、地質,、測量等主課之外,也有一個樂隊,,呂遠最初在樂隊彈曼陀林,,后來又拉小提琴。救亡歌曲,、膠東民歌和地方戲曲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,1944年,他開始在報紙上發(fā)表詩歌散文,,1945年開始寫曲子,,還寫了校歌。至今他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為宋徽宗的《冬日五國城》譜過曲子,,以發(fā)泄對日本帝國主義之恨,。1945年抗戰(zhàn)勝利,1946年他加入了學校的宣傳隊,,自此開始了經常性的文學和音樂創(chuàng)作,。
呂遠并非一開始就走上民族音樂之路,他回憶說:“我最早學的是西洋音樂,,拉的是小提琴,。當時對西方文化是盲目崇拜。參加工作以后,,在深入群眾的實踐中,,我學習了民間音樂,思想有了很大轉變,,最終形成了民族音樂的美學觀,。從1950年代初開始,我們每年都要去采風,,到人民群眾中學習民族傳統(tǒng)音樂,,學到的越多,就越能感受到它的博大,,就越覺得自己知道的太少,。我覺得,離開了民族傳統(tǒng),,我們就一無所成,。”
1950年,在上級領導關懷下,,呂遠去東北大學深造,,學習音樂理論。這時他對民族音樂理論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。南腔北調,、東柳西梆,呂遠對民族音樂的學習幾乎深入到了中國的各個角落,。那時候還沒有錄音機,,很多東西是老師口傳心授,呂遠只能靠筆記,、靠腦子背來繼承這些民族遺產,。
就這樣,從東北到西北,,從民歌到曲藝,,他都廣泛汲取融匯,使之成為創(chuàng)作源泉,。多年來,,不論在雪舞冰封的工地、還是在波翻浪涌的海島,,不論在風和日麗的鄉(xiāng)村,,還是在飛沙走石的油田,幾乎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,。他所構思的每一部作品,總是力圖選取與人們現實生活有聯系的題材和音調,,去表現廣大人民群眾對新時代的感受,,并盡可能在創(chuàng)作風格上體現出我國民間音樂的特色。因而他的作品總是讓人感到點子新,,構思巧,、路子廣,挖掘深,。如:男聲獨唱《咱給汽車廠去拉沙》近似于東北民歌,;《克拉瑪依之歌》《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》充滿了新疆民歌和內蒙古的韻味;表演唱《俺的海島好》借助了民間拉洋片的演唱曲調,;《八月十五月兒明》體現著山西梆子的味道,;歌劇《壯麗的婚禮》則是在廣東粵劇音樂的基礎上創(chuàng)作完成。這些歌曲不僅在當時曾產生出了強烈的藝術轟動和社會效果,,就是今天聽起來依然令人興奮陶醉,。呂遠認為,只有在民族民間音樂基礎上同時借鑒現代音樂技法進行創(chuàng)作,才是作曲家的根本出路,,其歌曲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和喜愛,。
呂遠音樂創(chuàng)作的另一個顯著特點,就是作品的題材異常寬廣,,形式和風格也是多種多樣,。從地域來講,西起帕米爾高原的《卡拉瑪依之歌》,,北到大興安嶺的《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》,,南至西沙群島的《西沙,我可愛的家鄉(xiāng)》,;從人物來講,,上至偉人毛澤東的《毛主席來到軍艦上》,下至普通士兵和勞動者的《水兵王鐵柱》《馬車夫之歌》《木工合唱》《架子工之歌》《建筑工人之歌》,;從自然環(huán)境來講,,他把石頭變成為《一個美麗的傳說》,他譜寫了一曲《牡丹之歌》,,吟頌沒有綠葉扶持但同樣燦爛的木棉花——《木棉花開火樣紅》,。從1950年代至今,他相繼譜寫了《回收工人之歌》《人民海軍之歌》《國際刑警之歌》《武警進行曲》《大亞灣,、燦爛的陽光》《長江組歌》以及《跨進兩千年》和交響樂《世紀曙光》等等,。真可謂既寫人文地理,又頌自然生態(tài),,各行各業(yè)都留下了他的創(chuàng)作印跡,。人民無不為之驚嘆和贊譽,一個作曲家有如此眾多的精品佳作是為數不多的,。
1959年,,呂遠心中沸騰著謳歌社會主義建設的激情,創(chuàng)作出了《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》,。這首由他同時作曲寫詞的歌曲,,是一首表現民族團結建設祖國的優(yōu)秀作品,從此,,呂遠就以既作曲又寫詞的藝術創(chuàng)作特色挺立于歌曲創(chuàng)作的康莊大道上,。
從呂遠的歌曲創(chuàng)作中可以看出,由他本人詞曲的作品多達幾百首,,從數量上看不亞于一個專業(yè)詞作家一生的創(chuàng)作,。本來,聲樂作品能在旋律上有新意有突破已屬不易,,而又能在歌詞上有建樹有靈氣,,則更為難能可貴,。正是由于呂遠有著扎實的生活根基和藝術家的學術品味,特別是對歌詞有著深刻的了解和掌握,,才使得他的一些聲樂作品詞曲珠聯璧合,,相映生輝。
風雨兼程70載,,呂遠用無數作品表現了自己的追求:一是為祖國服務,;二是讓群眾喜歡。他說:有人夸我的作品唱出了許多歌唱家,,比如《八月十五月兒明》唱出了郭蘭英,、《克拉瑪依之歌》唱響了呂文科、《牡丹之歌》火了蔣大為,、《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》紅了于淑珍等等,,但我不這么認為?!罢f白了,,不是作品有多么好,而是特定的社會環(huán)境需要這樣的作品,,就是你不去寫,,別人也可能會寫。要說好,,就是那些歌唱家恰到好處地演繹了這些作品,,他被廣大群眾所肯定,從而也就肯定了我們作曲家,。所以我們應當感謝歌唱家的出色勞動,。”
呂遠曾說:“人生八十,,我還有很多遺憾,,很多要寫的沒有寫完,比如,,當年歌唱家朱崇懋就對我說過,能不能寫一首歌唱家之歌……在我的有生之年,,我還要奮力多寫些東西,。”
他認為,,自己是一滴水珠,,一滴幸福的水珠。因為他融入了時代,、融入了人民,,也得到時代的認可,、人民的喜愛。
唱長城 歌頌和平正義
呂遠的一生經歷坎坷和波折,,卻始終沒有澆滅他對于音樂的熱愛,,在呂遠的生活中,音樂就像吃飯,、穿衣一樣,,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
改革開放后,,中國樂壇面臨一個全新時代,,《泉水叮咚響》《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》《牡丹之歌》《我們的明天比蜜甜》《愿作蝴蝶比翼飛》……在那個卡式磁帶流行的年代,呂遠的作品幾乎響徹大街小巷,,那一段段動人的旋律至今仍在億萬人心中,、口中傳唱。
面對成績,,呂遠選擇了淡然,,他似乎總能輕易地抽身出來,用一種客觀的眼光去評價自己的每一部作品,?!拔乙m正一個觀點,不是因為我的作品好,,歌唱家才紅,,而是時代的需要,要通過歌唱家表現出來,。如果不是歌唱家的成功演繹,,作品仍是一張白紙,歌唱家被肯定,,我才被肯定,。”提起最具代表性的《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》,,呂遠回憶,,那是在一次審查節(jié)目時,他聽到了于淑珍唱歌,,覺得這個姑娘的嗓音很有特點,,于是就打算將來一定要給這個姑娘寫一首歌。不料這句話被于淑珍記住了,,最終兩人有了那次成功的合作,,而于淑珍也因《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》被全國觀眾廣泛接受。
1996年,,呂遠又開始了新的挑戰(zhàn),,吸引中外藝術家唱長城,、唱和平。他說:“每年登長城的國內外游客數以千萬計,。我希望能有一部既能展示長城歷史,,又有民族文化特質的新型歌劇,讓中外游客通過藝術欣賞進一步了解長城,,了解中華民族的堅強意志和美好心靈,,這是我的初衷?!苯刂聊壳?,“長城之春”中外友好作品音樂會已經成功地舉辦了10屆。每次為音樂會籌集經費是比較艱難的,,為了能夠吸引國外的藝術家前來助陣,,絕大多數情況下,呂遠采用了免費贈送作品的方式,,許多國際藝術家都因此參與到音樂會中來,。他認為:“不應該以作品一時的市場價格來衡它的價值,只要作品能得到國內外群眾的歡迎,,能歌頌和平和正義,,這就是作品最大的價值?!?/p>
多年來,,呂遠已經與“長城之春”中外友好作品音樂會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。在第三屆八達嶺長城之春國際音樂會暨呂遠作品音樂會期間,,呂遠與幾位日本音樂家合作,,共同譜寫了《萬里長城之歌》《世界之愛》等十幾首歌曲,以此紀念中日邦交正?;?5周年并祝愿世界和平,。1998年5月第四屆八達嶺長城之春國際音樂會期間,為慶祝中日友好條約簽訂20周年,,呂遠創(chuàng)作了歌曲《新世紀的鐘聲》,,祝愿大家共同以長城的雄偉氣魄去擁抱21世紀的明天。如今,,長城之春音樂會已成為世界各國藝術家們歡聚的友好盛會,。
有位作家回憶:曾讀過呂遠發(fā)表在《人民日報》上的一篇紀念全國勞動模范時傳祥的文章,其中有一句話說,,與時傳祥接觸,第一印象就是他永遠帶著一種想為你做點什么的表情,,跟時傳祥打招呼,,他的第一句話一般也是:我能為你做點什么嗎,?那位作家由此贊嘆道:呂遠不僅是位好作曲家,而且還是一位好散文家,。因為他將“想為你做點什么”化為一種表情,,很生動,很傳神,。文